百度统计和谷歌广告

温江区探索各民族相互嵌入社区建设新途径

“我国56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平等一员,共同构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如何构建各民族共同居住、共同学习、共同工作、共同生活,相互嵌入的新型社会结构和相互依存的命运共同关系,事关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国家的长治久安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顺利实现。为此,温江区就民族团结创建工作进行了持续探索,初步形成了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社区建设经验。

一、健立“链条式”三级网络民族工作体系。建立健全了区、镇(街)、村(社区)民族工作三级网络体系,建立民族工作信息网络长效机制,配备三级网络信息员,区级职能部门、镇(街)、村(社区)协同加强民族工作。每年向全区各部门、镇(街)赠发民族宗教类宣传资料,在社区开辟民族政策法规和民族知识宣传栏等形式,引导各民族和谐相处。通过走访联络、信息反馈和档案收集等,及时了解和掌握全区民族工作的现状、问题和推进动态,确保民族工作层层抓、处处有、件件实。

二、创建“3331”工作模式。根据我区近年来实际情况,在少数民族相对集中的社区(村)开展民族团结示范创建。从2015年起,万春镇鱼凫村以“平安成都”建设为抓手,努力推进基层社会管理创新,加强社会矛盾疏导化解。积极探索实施“三大体系、三大举措、三项服务和环境美化”的“3331”工作模式,基本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生活的和谐新村模式。在创建过程中,坚持思想文化宣传引导,积极开展各类社区文化宣传活动,比如针对各民族传统节日,开展诸如“各民族一家亲”、“我的中国梦”,“为两个一百年目标奋斗”等主题的文化宣传活动,收到很好效果。

三、组建“窗口式”城市少数民族工作服务站。针对来温就学、就医、创业的少数民族人员数量较多的情况,积极探索和试点创建城市少数民族工作服务站,作为流入、流出温江少数民族的第一窗口,掌握信息,了解需求,实施帮扶指导,为温江少数民族群众提供就医、就业、就学等方面的服务,帮助他们尽快融入温江城市生活。

四、培育“延展型”志愿服务队伍。为解决因语言障碍、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等带来的交流问题,进一步拉近与少数民族同胞的心理距离,引导他们积极、主动融入社会。我们加强与驻温高校对接,筹划组建了少数民族志愿者队伍。建成一支由高校的藏族、回族、维吾尔族等共20余名少数民族大学生志愿者队伍,并充分发挥他们在语言、习俗、思想等方面的优势和纽带作用,加强少数民族政策、知识和法律法规的宣传普及,掌握动态,了解诉求,消除隐患,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发生。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