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统计和谷歌广告

多元空间维度下的西藏城市史研究

西藏城市的发展对中国乃至整个世界都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和战略地位。研究西藏城市的历史、现状与未来,关乎西藏的可持续发展,关乎中国的边疆稳定,关乎世界的和平与生态安全。因而,研究西藏城市不仅应该具备长时段的历史视野,还必须具备广阔的国际眼光和战略思维,即从西藏本身特殊区情出发,立足于中国历史大背景,运用全球视角分析和研究西藏城市的发展演变。

一、从本身区情出发,西藏有着悠久的文明和独特的历史,高原、民族和宗教是西藏的三大特色

相较于中国内地和其他少数民族地区乃至世界其他文明城市,西藏城市文明具有独一无二的高原特性。西藏位于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北界昆仑山、唐古拉山,与新疆、青海比邻,东隔金沙江与四川相望,东南与云南相连,南界喜马拉雅山与尼泊尔、不丹、缅甸、印度等国接壤。青藏高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南缘和东缘大部分为高山峡谷,交通不便,地势险要。其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因海拔高、气候寒冷、空气稀薄、自然环境恶劣而被视为人类生存的“禁区”,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然而发达的水系、丰富的太阳能、风能以及独有的动植物、矿产资源,使高原亦具备有利于人居的一面,在西藏人民与高原地理环境互动演进的历程之中,西藏城市的发展与变迁都深深地打上了雪域高原上的神秘烙印。总体而言,西藏城市总体数量较少,规模普遍较小,地域空间分布不平衡,且大部分城市机能发育不健全,发展相对缓慢。但是西藏城市作为西藏自治区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和宗教中心,不仅在西藏具有重要的地位,对西藏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而且作为中国城市的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中国历史进程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以前,西藏实行政教合一的政治制度,特殊的宗教信仰,以及宗教和政治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使得城市的宗教功能非常突出。这种政教合一的政治体制,使西藏城市选址、空间布局、建筑形态及经济文化都打上了深深的宗教印记。具体而言,西藏城市中多修筑有寺庙,不少城市以寺庙、宫殿和宗山建筑为中心,形成居住区和商业区。如拉萨大昭寺修建后,成为藏传佛教信众朝拜的圣地,故而成为拉萨城区的中心,佛教信众围绕大昭寺“转经”而形成了回字形“圣路”,并逐渐发展成有着一条以商店、旅舍、僧人宿舍、宗教学校和小寺庙等为主的八廓街。日喀则和昌都都是因寺而兴的城市,市场和民居建筑多围绕寺院而扩展。同时,西藏城市建筑形态、装饰及色彩都呈现出浓厚的宗教特征。如黑、白、黄、红是西藏建筑中最主要的四种颜色,正好对应着藏传佛教的佛经中所定义的四种范畴,其中,黄色只使用于宗教建筑的外墙上。

数千年来,我国藏族人民在特定的高原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积累了无数的经验,不但创造出了丰富多样的城市文明,而且形成了西藏城市所共同的民族性文化特点。因而,研究西藏城市,不仅要重点考虑和分析高原等自然因素对城市发展演变轨迹的制约和影响,而且应重视宗教文化以及藏族所独具的民族特性等社会因素在城市发展历程中的地位。

二、立足于中国历史大背景,西藏城市的发展演变与整个中国社会的发展变迁息息相关,可谓是衰荣与共

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考古资料证明,早在一万年前到四千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和新石器时代,西藏史前时期的文化就与中国华北的旧石器、新石器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成为中国远古文化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总体而言,历史上的西藏对中国中央政府的向心力大于离心力。早在吐蕃王朝建立之前,西藏与内地就开始了频繁而密切的交流往来,主要是以农业为生产内容的内地与以畜牧业为生产方式的青藏高原之间的互为补给为基础,从而使农业文明在二者的交流中发挥了更强大的向心力作用。吐蕃王朝建立后,更加注重与中国内地的政治往来、文化交流与商贸联系,自文成公主和亲以来,形成了繁盛一时、闻名当世的“唐蕃古道”,传为历史佳话。自元以后,西藏正式纳入当时的中国中央政府的行政管辖之下,清以后更是成为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中华民族重要的西部屏障和战略纵深地带。新中国成立以后,西藏和平解放,相继废除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促进西藏城市的快速发展,中央政府制定实行了一系列有利于西藏发展的优惠政策,在财力、物力、人力及技术等方面给予了强有力的支持。据相关统计,仅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1959年至2008年期间,中央财政向西藏的财政转移支付累计达2019亿元,年均增长12%。同时,西藏城市的跨越式发展离不开其他兄弟省市的无私援助。

总之,西藏城市的发展变迁与整个中国的发展与演变息息相关、衰荣与共。一方面,表现在历代中央政府治藏方略对西藏城市的影响,中国政治格局、经济形势及国际地位时刻作用于西藏城市发展态势。如晚清民国时期,中国积贫积弱,深受西方帝国主义殖民侵略,西藏亦受封建统治及殖民扩张之害,城市十分贫困落后,人民生活苦不堪言,而如今西藏政治稳定、经济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则离不开整个中国的民主、富强与复兴。另一方面,西藏具有特殊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和资源优势,其稳定与发展亦关乎中国西南边疆局势及生态安全,其文化繁荣亦关乎整个中华文明的复兴与多元化。

三、从世界的角度来看,西藏作为一种独特的文明形态,对世界多元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其特殊的高原地理位置对全球生态安全与和平发展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和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

据考古史料证明,西藏从史前时期开始就与世界其他国家有了交流。吐蕃时期曾向南进入到天竺,泥婆罗、北印度的一部分一度成为其版图的一部分。著名考古学家宿白先生曾发现拉萨大昭寺藏的吐蕃银壶是欧亚文明交流的见证。在西藏与多元文明的交流互鉴之中,西藏吸收融合外来优秀文化因素,促进了其城市文明的向前发展,而独具特色的西藏文化反过来亦在南亚、中亚、西亚及欧美等区域留下了深刻的历史印记。在雪域高原上滋生、成长起来的藏传佛教,发展到今天已成为人类宗教史上经久不衰且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一大宗教。西藏宗教文化在整个人类文明交流史上占有无可取代的重要地位。

同时,西藏被誉为“亚洲水塔”。西藏高原不仅是东南亚、南亚地区的“江河源”和“生态源”,亚洲几大河流如长江、黄河、印度河、恒河、雅鲁藏布江、怒江和澜沧江等的发源地,是亚洲古老文明发源地的最上游,而且是中国乃至东半球气候的“启动器”和“调节区”。西藏高原人居自然环境对整个亚洲甚至全球气候的变化,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西藏生态安全和人居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国际战略地位,因此备受各国人民的关注,其世界之影响力为其他自然生态区域所不能比拟。

由于特殊的高原地理位置、独特的宗教信仰、别具一格的民族文化,使西藏在人类历史文明进程中成为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乃至世界都具有备受关注和瞩目的影响力。西藏城市发展历史离不开其高原、民族及宗教三大因素,也与整个中国历史大背景紧密相连,同时也离不开包括中亚、南亚及欧美等广大地区的影响。因而,研究西藏城市,应从多层次空间维度给予关注和探析,既要尊重西藏自身基本区情,亦当立足于中国实际、打开国际视野实现可持续发展。(成都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李馨妤  刘振中)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