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历史观作为一种以史为纲,探究现实与未来的方法论,不仅强调时序维度的“长时段”,空间维度的“全球化”,而且重视现实维度的“战略性”。将大历史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解决思政课“如何培养人”的一种积极探索,对于推动新阶段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授课教师应当以历史的深度、世界的广度、时代的高度帮助学生形成长时段思维、全球思维和战略思维。
以历史的深度帮助大学生形成长时段思维
长时段理论认为历史时间具有不同的层次、节奏和形态,将历史划分为长时段、中时段和短时段,并认为“长时段是社会科学在整个时间长河中共同从事观察和思考的最有用的河道”。作为培育大学生正确历史观的主要载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于学生长时段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无疑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将教学内容置于长时段、多层次、多维度的历史时间中来考察,是讲好思政课的应有之义。
具体而言,思政课教师应当具备纵深的历史视野,一方面需跳出中国近现代的时间框架,将思政课的具体教学内容放于中华文明史乃至整个人类文明发展史中来考察和认识。历史进程因人类发展过程中生产力水平的高低,被划分为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不同阶段,但整体上的每个时期都是相互关联的紧密联结体。通过对中国近现代历史在时间深度上的纵向挖掘,不难发现其在中国甚至人类文明历史的不同时期都有一定的相似性或延续性,从川流不息的历史长河中,可以探寻中国近现代历史的起源和走向。因此,将思政课中涉及的重要历史事件、重大理论、关键人物放到一个比较长的历史时段中来考察和评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厘清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脉络,探究重要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分清历史的主流和本质,揭示历史发展规律,洞察历史大势。
国际社会存在共同利益,人类文化现象具有共同性,全球思维主张以宏阔的世界视野去考察、认识社会生活和历史现象。当前,我国正处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同步交织的历史时刻,以高校思政课为载体,引导大学生面向“两个大局”,胸怀“国之大者”,正确把握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形成世界意识和全球思维,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路径。
以时代的高度帮助大学生形成战略思维
大历史观不仅强调长时段、宽视野,还强调战略性思维,即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善于把握事物发展的总体趋势和方向,“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
思政课的性质目标决定其应该具备浓厚的时代关怀。一是以历史观照时代现实,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对时代问题的把握离不开对历史的解读。在大历史观指导下,中国近现代历史和社会不是一单线式发展脉络,而是时间与空间纵横交错,且由经济、政治、文化、民族、国家等因素构成的、具有鲜明时代特性的复杂网络。大历史观倡导要在宏观视野下研究微观问题,将宏观史与微观史结合起来审视,透过纷繁复杂的网络认识到时代本质。也就是说,历史对当代的启示是需要学生通过自主思考与主动探究才能够获得,由此得出的历史认知也会更深刻、更丰富。这就要求教师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以历史观照现实,由知识的被动接收者向主动研究者的身份转变,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辩证的、独立的历史观,也是深入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化当代青年学生历史责任感与时代担当感的必然要求。
引导学生自觉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相结合,立鸿鹄志,做奋斗者。当今中国已迈入了新时代,中国社会发展呈现出新阶段特征。世界恰逢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多极化趋势逐渐加强,各类社会思潮交织激荡。在这极其复杂的时代背景下,每一个青年学生都应该意识到自身正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自觉将个人理念信念和奋斗目标置于时代坐标系上,准确把握当今历史方位,自觉接棒革命先辈们取得的辉煌成就,以民族复兴为己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这就要求学生在眺望未来的同时,必须脚踏实地,树立大历史观,跳出时代框架的限制,从我国当前基本国情出发,以高瞻远瞩的姿态回望世界各国历朝历代的历史演进规律并加以总结,才能够准确分析出国际形势,深刻洞悉新时代呈现的新特征,准确把握前进方向,形成立于时代之上的战略性思维,以中国和时代为关照,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
(李馨妤 肖博文 成都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