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统计和谷歌广告

手足相亲,社区“民族大院”绽放民族团结之花

有这样一个大院,它坐落在素有“十里水路连八街,千年盐运第一城”美誉的沿滩城区,来自不同城市、不同民族的人们聚集在这里,大家互帮互助、和睦相处,彼此之间亲如一家人,它有一个温暖的名字——“民族大院”。

民族大院位于沿滩区沿滩镇兴元路社区,是沿滩区少数民族群众居住较为集中的社区。兴元路社区成立于2013年9月,主要为昊华、工业园区、沿滩城区建设中征占土地安置的失地农民,现有居民5500余人,其中少数民族居民44人,共有汉族、布依族、傣族、回族、苗族、彝族、土家族、拉祜族、壮族、瑶族等10个民族。

近年来,社区认真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紧盯新时代社区民族工作新要求、社区发展新特点和社会治理新需求,牢牢把握“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目标,以“社区党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为工作思路,创新“144”工作法,推动形成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良好局面,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区也被评为自贡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

强化党的领导,健全社区民族工作机制

党委牵好头。沿滩镇党委高度重视民族工作,成立了沿滩镇统战工作领导小组,全面加强对辖区内各社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专门设置民族工作办公室,明确1名分管领导、2名工作人员经办相关工作,每年保障36000元工作经费,同步在社区设立一站式综合服务窗口,建立城市民族工作站,落实专人负责民族工作,明确民族工作站职责制度并上墙,建立专项议题督办机制、分片区联系对接制度,确保“一杆子插到底”。

社区搭好台。社区党总支把民族工作纳入议事日程,定期召开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会议。健全民族工作网络,构建形成党组织领导下的社区干部+网格员+楼栋长的分级负责服务组织架构。根据各民族分布情况,将社区划分为4个片区,设立4个民族联络站,由社区干部包片负责民族工作。

末端负好责。发挥末梢神经联动作用,在每个片区科学划分网格,按照“一格多员”原则,通过工作例会、联席会议等方式,统筹党组织、居委会、物业、社区民警、网格员、党员代表、统战代表等多方力量,让社区资源和统战资源有机融合。在网格内全面选配楼栋长,并选取8名少数民族群众担任楼栋长,同步建立“楼栋—单元—家庭”的民族“自治阶梯”,推动服务向每一个家庭延伸,实现各民族居民服务零距离。

搭建“四个平台”,构建各民族共建共享社区环境

民族团结夜校打好“共学”基础。社区秉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在市民夜校基础上,聚力打造“民族团结夜校”服务平台,优化提升夜校学习内容,设置“民族常识”和“民族文化”等凸显民族团结的特色课程,让社区居民知晓党的民族政策,了解各民族常识和传统美德。社区先后帮助4名少数民族就学困难人员争取金秋助学、民政教育专项救助资金等1万余元。民族团结夜校累计开展培训80余场次,覆盖各民族居民5000余人次。

(兴元路社区民族团结夜校开课)

统战道德银行凝聚“共治”力量。社区开设统战“道德银行”,灵活设置“4+3”的积分规则,即将积分分为“角色融合、邻里谐和、文明聚和、生活乐和”四个方面,并针对“民族互帮、民族参与、民族发展”三类事项实行积分。积分可随时兑换为政治荣誉、物质激励、居民服务等,激励各民族互帮互助,营造各民族互融互促的良好氛围。截至目前,已累计开户710人,其中少数民族居民41人,累计道德积分达2000余分。

(少数民族居民通过参加社区治理兑换道德银行积分)

兴元议事厅优化“共居”环境。以“民族居民点菜、社区贴心服务”为理念,社区设立民族议事厅,每个楼栋设置“心愿邮箱”,推行民情收集、讨论、反馈“三步工作法”,了解各民族居民“微心愿”,建立社情民意收集台账,通过“兴元”议事厅,由社区“两委”、物业和业主代表协商解决,推动问题销号。截至目前,已收集各民族居民提出意见建议110条,有效处理问题98个。彝族居民胡勇在创文期间提出了安装充电桩的意见,并积极配合社区、物业开展电线拆除和充电桩安装工作,有效解决飞线充电问题。

民族文化体验馆培育“共乐”家园。为增进各族居民文化认同,构筑各族居民共有精神家园,社区创新打造民族文化体验馆200平方米,配备民族服饰体验、文化交流活动中心,并以此为阵地,组织各民族居民开展丰富的精神文化活动,邀请健身、文艺培训等社会组织到体验馆免费开展培训,举办“非遗文化进体验馆”“各民族手拉手一家亲”等主题活动30余场次,1000余人次参加活动。

(各民族居民参加社区举办的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活动)

抓实“四大行动”,推动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开展就业增收行动,打造幸福社区。打通与区就业局、工业园区、镇商会的联系合作渠道,开创“1+X”立体式就业指导体系,建立“党员+统战人士+居民”创业导师制度,通过灵活就业、自主创业等方式,已解决200余名居民就业难题。邀请党外专家开展实用技术、社区服务、家政服务等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证书认证,现已累计服务500余人次。目前,社区建立了17人的草编团队,可实现月盈利15000元。傣族居民谭佳宁通过农民工创业培训在九洪乡联合村流转土地种植柑橘,年收入约10万元;彝族妇女张文波通过缝纫培训,在板仓工业园区实现就业,实现年收入3万余元。

(帮助少数民族居民灵活就业增加收入)

开展环境提升行动,创造洁美社区。加强洁美新风尚宣讲,引导各民族居民共同参与创文、创卫等行动,积极参与开展私搭乱建、衣物乱晒、杂货乱推等问题整治行动,引导增强各民族居民的主人翁精神,激发爱护社区、维护社区的主动意识。自创文工作开展以来,少数民族居民主动参与社区“牛皮癣”“私拉电线”等专项整治活动200余人次。

开展感恩培育行动,建设品牌社区。大力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鼓励和引导各民族同胞将自己的民族特色和风俗人情作为夜校课程,通过分享自己的故事,推动构建“熟人社区”,建立各民族间的诚信互爱体系。近年来,持续开办“我们的党史故事”专题演讲,引导各民族居民讲述在党的领导下各民族的发展史,彝族大学生廖佳林为大家讲述了彝海结盟的动人故事,社区内各民族居民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氛围愈加浓厚。

开展互助关爱行动,构建和谐社区。依托道德大讲堂、民族团结夜校等平台征集民族团结好家风,评选道德模范、文明家庭20余个,宣扬崇德向善的好风尚。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由民族团结夜校教师团牵头,积极开展关爱残疾人、帮扶留守儿童、送医送药上门等邻里守望活动,帮助各民族居民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现已累计关心关爱各民族居民1200余人次。彝族妇女罗艳,生活在一个大家庭,公婆年迈,因妯娌和姑嫂关系紧张,生活经常不顺心,苗族妇女王树真经常开导罗艳,并对其家庭矛盾进行调解,帮助罗艳一家处理好了赡养公婆的大事,社区各民族之间睦邻友好、团结和谐的氛围更加浓厚。  

事成于和睦,力生于团结。在这个温暖和谐的民族大院里,各族群众“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更加坚定,民族团结进步理念深入人心,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凝聚力不断增强,各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处处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干部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向着更加光辉的未来启航,民族团结进步之花在社区常开长盛。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返回顶部